当前位置:94677奇闻网 > 历史野史 > 手机访问:m.94677.net

重阳节几个非常古老的传说 纪连海(10)

来源:www.94677.net时间:2014-10-03 08:01:33奇闻指数:编辑: 手机版


  
  著名导演张艺谋导的著名电影《红高粱》就融入了九月九烧锅、酿酒、祭祀酒神的传统。电影里祭祀酒神的歌曲其歌词包括了医术、数术、易术、五行学说的内容,巧妙自然的将中国民族文化与影片融合在一起。我们一起来看一下。
  
  此外,重阳节还是一个收获的时节。历史上,不少地区的农民将重阳登高与秋季作物采集等经济活动联系起来,一边登高一边上山采集药物以及其他经济作物,谓之为“小秋收”。一些地方(尤其是唐宋时期四川一带)甚至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了以药材交易为主的“药市”。一些行业也在重阳日祭祀行业祖神或在此日安排重要的仪式,如印染行业在九月九日祭祀行业神“梅福”“葛洪”二仙。
  
  5.登高宴饮插茱萸
  
  作为一个传统节日,重阳节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,形成了自己的代表性节日习俗,如“佩插茱萸”、“食蓬饵”( ěr,菊花糕以及后来的重阳糕)、“饮菊花酒”和“登高啸咏”、“群聚宴饮”等习俗。(与观众互动)
  
  佩插茱萸:古时有“无菊无酒不重阳,不插茱萸不成节”的说法。佩插茱萸是重阳节的一个标志性习俗。茱萸属于双子叶植物纲蔷薇亚纲,有多个种类,与重阳节有关的茱萸主要指的是吴茱萸,古名越椒。吴茱萸的特点一是花房艳丽,给人以很强的视觉上的美感;二是香味浓烈,是很好的提神植物;三是吴茱萸的药用价值,中国传统医药认为它有治寒驱毒的功效。吴茱萸原名萸,因为原产在先秦吴国,所以叫吴萸。后来为什么又称为“茱萸”呢?据说这里有一个传说。相传春秋时期,弱小的吴国每年须向强邻楚国进贡,其中有一年派出使者将本国特产“吴萸”作为药材献给楚王,无知的楚王不识吴萸为何物,反认为是吴国在戏弄他,于是大发雷霆,不容辩解便将吴国使者赶出宫去。楚王身边有位朱姓大夫,因与吴国使者素为相好,忙将其接回家中并问其缘故。吴国使者说,吴萸乃吴国上等药材,有温中止痛、降逆止吐之功,善治胃寒腹痛、吐泻不止等症,因素闻楚王有胃寒腹痛的痼疾,故而献之。朱大夫听罢遂将吴萸精心保管起来。次年,楚王受寒旧病复发,腹痛如刀绞,群医束手无策。朱大夫见时机已到,急忙将吴萸煎熬,献给楚王服下,片刻止痛,楚王大喜,重赏朱大夫并询问这是什么药?朱大夫便将去年吴国使者献药之事叙述。楚王听后,非常懊悔,一面派人携带礼品向吴王道歉,一面命人广植吴萸。几年后,楚国瘟疫流行,腹痛的病人遍布各地,全靠吴萸挽救了成千上万百姓的性命。楚国百姓为感谢朱大夫的救命之恩,便把吴萸改称吴朱萸。后世医学家又将之正名为吴茱萸并一直沿用至今。这虽然是个传说,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根据,如果结合《离骚》诗句“椒专佞以慢慆(tāo)兮,榝(shā)又欲充夫佩帏”来看,我们可以认为早在先秦楚国,人们就已经对茱萸的药用价值和装饰价值很是了解了,只不过囿于认识能力有限,人们将其药用功能神秘化,把茱萸看作是避邪除魔的神物而用作装饰物或随身佩戴。茱萸和重阳节发生联系的过程已不可考,但可以肯定的是,插茱萸、佩茱萸囊、食茱萸作为重阳节的重要风俗到西汉时即已出现,如《西京杂记》曾记载贾佩兰“佩茱萸”,唐代沈佺期《九日临渭亭侍宴应制得长字》诗云:“魏文颂菊蕊,汉武赐萸房。……年年重九庆,月月奉天长”,说明唐代之前佩插茱萸的习俗已然之风。到了唐代,佩插茱萸的习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,其盛行情况在唐代诗歌中有着充分体现。由于茱萸在重阳节中具有重要地位,重阳节遂也称为茱萸节、登高会称为茱萸会等。宋元以后,人们更为祈求长生与延寿,因此“延寿客”(菊花酒)在重阳节习俗中的地位逐渐超过“辟邪翁”(茱萸),佩插茱萸的习俗遂逐渐稀见,至民国时则基本衰退。
奇人奇事未解之谜世界之最奇异生物宇宙探索

本月排行

    历史野史排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