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94677奇闻网 > 历史野史 > 手机访问:m.94677.net

为何郑成功在日本也被尊称为民族英雄?(4)

来源:www.94677.net时间:2015-06-25 07:18:18奇闻指数:编辑: 手机版

  23岁的郑成功带领父亲旧部90多人,往广东南澳招兵。在他高举的义旗号召下,数月内已有数千人响应。1647年(隆武二年),成功在烈屿(今小金门)大会文武群臣,用“明忠孝伯招讨大将军印”移文天下,自称“罪臣国姓勤王”,檄文中说:“本藩乃明朝之臣子,缟素应然;实中兴之将佐,披肝无地。冀诸英杰,共伸大义。”从此在闽粤沿海展开了长达十余年的南征北讨。

  从1647起兵到1653年与清朝议和而暂时休兵的六年之间,郑成功曾与清廷进行了大小20多次的战役,双方互有胜负。战场主要在泉州到潮州的沿海地区。从这一系列的战役里,郑成功本人的性格特点也鲜明地浮现出来:他勇于决断,心思缜密,能在紧要关头做出困难的抉择,并且不惜大义灭亲。

  起兵之初的三四年间,郑成功致力于建立根据地。因为郑芝龙降清后,沿海势力落入群龙无首的状态,各方势力便割据一方。郑成功以老家安平为根据地,以鼓浪屿为训练水师及造船的基地,在鼓浪屿至海澄一带漂泊练兵。

  为抢占地盘,他首先攻打福清、海澄,又与叔父郑鸿逵进兵泉州,但都失利而还。1648年郑成功终于打了一场胜仗,攻克了同安。但是据有同安仅半年,又被清军攻占,清军报复性屠城,杀了5万多人。

  尽管初期胜仗不多,但郑成功义师勤王的号召力与日俱增,军力不断成长,粮食开始成为重要问题。郑军主要控制的泉州漳州一带,粮米产出有限,郑军须得常常四处搜刮食粮。永历二年又闹饥荒,“斗米千钱”。郑成功大约迫于无奈,竟然在隔年出兵攻打自己人。

  1649年,改奉永历帝年号的郑成功出兵广东潮阳,想一并攻占粮米充足的潮州。潮州当时由郝尚久驻守,虽然态度暧昧,但也遵奉永历帝。郑成功攻打他,郝尚久便叛变降清,联合清军击败郑成功,潮州又落入清方手中。为恢复基地,郑成功还必须与家族内的长辈竞争,甚至兵戎相见。厦门本来是郑芝龙经营海上贸易的主要基地。他降清以后,厦门为成功的族兄郑联、郑彩盘踞,也掌控了由郑芝龙过去经营的洋船贸易。据说二人暴虐无道,人民不堪其苦。这就给了郑成功出师的藉口,他趁郑彩出航时,拜访郑联,假借与其饮宴,在酒酣耳热之际胁迫郑联交出兵权,而后令人将之杀害,隐匿其尸,兼并其部众。从此控制了厦门,作为反清大业的根据地。后来郑彩也主动将兵马船只解付给郑成功。

  另一次大义灭亲的情况发生在1651年。当时郑成功应永历帝之命,出兵广东勤王。清军将领觊觎郑家财物,趁其后防空虚偷袭厦门,郑成功的亲叔父郑芝豹被迫出船协助清军渡海,而负责防守厦门的另一叔父郑芝莞见大军来袭,水师还未败战就携细软弃岛入海,造成郑军损失巨大,仅黄金就被夺90万两。郑成功回来后闻知大怒,请出隆武所赐尚方剑,将郑芝莞斩首示众,于是“诸将股,兵势复振”。他对派去救援但又纵放敌人的叔父郑鸿逵也不能谅解,禁止诸将去见鸿逵。鸿逵亦深感歉疚,此后隐居白沙,不问恢复之事。

  郑成功据有金厦后,不再有人能挑战他在东南沿海反清势力中的领袖地位,各方义军归者愈来愈多,所统兵将已达6万多人,基本完成了对沿海各股势力的整合,终于可以开始“大开海道,兴贩各商”、“选将练兵,号召天下”了。

  郑氏父子都曾经以厦门作为主要的对外贸易港口,那些往来东、西洋的商船在厦门缴纳税金。郑芝龙与后来的郑成功控制的船只数以千计,贸易规模极为巨大,他们如何管理庞大的商业船队与贸易组织,是史家开始关注的新课题。对于郑成功的商业组织结构,史料则有粗略的记载。

  郑成功从郑联、郑彩手中取得厦门后,在厦门及其附近设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海路五行,从事通洋贸易。在陆路方面,他在京师、苏杭、山东等处设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山路五行。二者统称“五商”,陆路五商负责采购苏杭细软及中药材,海路五商则负责将物资出口。他以厦门为中心,把舶来洋货配发陆路五商销售内地,把陆路五商采购的细软交东洋船运往日本,台湾,菲律宾等地,西洋船航行安南、暹罗、印尼等国。又设“裕国库”和“利民库”,负责核算东西二洋的船本利息,以及“五商”各行出入的银两。

  郑成功平均每年投入海外贸易的商船有四五十艘。他在1652年修书与日本通商,当年遣派59条商船到达日本长崎。将日本及中国货物卖到其他海外地区,包括今越南、柬埔寨、泰国、马来西亚、印度尼西亚等国。

  此外郑成功延续父亲的海上抽税制度,每船依照大小或所载货物,收取一定金额的税金,称之为“牌饷”。持有“石井郑府”牌记的船舶,不仅在本国具有通行效力,而且可以通往东西洋。

  靠着海上贸易与牌饷所得,郑成功才足以支撑庞大的军费。所以,郑成功曾在回答父亲的招降信中说:“夫沿海地方,我所固有者也,东西洋饷,我自生自殖者也,进战退守,绰绰余裕。”而清初郁永河评郑成功说:“成功以海外弹丸之地,养兵十万余,甲胃戈矢罔不坚利,战舰以数千计,又交通内地,遍买人心,而财用不匮者,以有通洋之利也。”这也说明,郑成功不仅仅是能用兵的武将,同时也继承父业,是一名出色的国际贸易商人。

  围漳州,据海澄


 

  “郑成功?我们这里的老人家有很多关于他的故事,”在海澄的一位年轻人热情地告诉我们。我们追访之后又意外地发现了民族英雄的另一张面孔。海澄古称月港,位在九龙江出海口,与鼓浪屿隔海相望。在明代海禁时期,此处走私猖獗,隆庆元年取消海禁,只开放月港让中国船舶出海赴国外贸易,它于是一跃成为名闻中外的繁荣商港,但65年后又迅速没落,被厦门所取代。

  在海澄著名的城隍庙,管理会主任许中道还记得古老相传的故事。他说,郑成功曾围困海澄,城内大饥,便想出欺敌之计。他们将蟹壳翻过来,盛装一些米糠,由水渠流放出去。“郑军看到,以为城里还有很多粮食,就退兵了。”据说饥饿难耐的城里人出城后狼吞虎咽,或许因为喝的水有问题,竟大批地死了。由于死者过多,只好统一掩埋,立碑为志。现在的海澄市区路旁还有个“同归所”的石碑,虽是新立,并因道路拓宽移动了位置,但故事相传至今。

  史料上确实有郑成功“围海澄”的记载,仅寥寥数语。倒是对他在距离海澄不远的漳州围城一事大加书写,说他在1652年围漳州城半年多,“城中食尽,人相食,枕藉死者七十余万人”。(不过据考证,当时漳州人口顶多数万,记载可能有误。)但至少说明,郑成功在战争中完全能够心狠手辣地对待敌人。

奇人奇事未解之谜世界之最奇异生物宇宙探索

本月排行

    历史野史排行